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書寫了雪域高原的綠色發展奇跡。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西藏貢獻。
保護為先,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構建完善制度體系框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級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陸續建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頒布,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化進程穩步推進。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制度建設加速推進完善,歷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均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重要地位。“十五”期間,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對《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進行了修訂,審議頒布了7部有關西藏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同時,天然林保護、退耕退牧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陸續啟動,羌塘等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繼建立,管理機制逐步完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后,“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西藏工作“四件大事”,自治區黨委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納入“四個創建”重要內容。2021年,《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頒布實施。截至目前,西藏已構建起涵蓋規劃引領、法規約束、機構保障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框架,全區超50%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7地(市)全部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全國唯一市級全部創建達標的省份。
生態保護與治理能力跨越式提升。6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能力建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管體系,建設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點6個,搭建“6個國家站+661個監測樣地”的生態質量檢測平臺,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AI識別等技術實現全域生態環境動態檢測,輻射安全、生態遙感、環境科研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實施生態搬遷工程,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惠及13萬余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2021年至2024年累計完成退化草原治理2260余萬畝,沙化土地治理24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87.21平方公里,高原的生態系統更趨穩定。
綠色發展路徑不斷拓寬,生態惠民成效顯著。西藏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不斷拓寬綠色發展路徑,讓各族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目前,西藏已初步建立起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特色產業為特點的綠色發展模式,全區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構建以凈土健康產業為引領的綠色產業體系,天然飲用水產量達47.23萬噸,2024年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404個。從產能方式單一到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發電“齊上陣”,西藏的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已具規模,清潔能源已建在建裝機達2706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96.32%,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至2024年,西藏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家。創新實施高原生態補償機制,補償范圍覆蓋西藏所有縣(區),共設立生態崗位44萬余個,年發放補助金超15億元,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推進。
全民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雪域高原得到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深扎根西藏各族群眾心中。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持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廣泛開展生態科普進校園、進農牧區、進社區等宣傳活動,營造出共同保護高原生態、共建美麗中國的濃厚氛圍。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嚴格遵循生態優先原則,樹立起高原工程的環保典范,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管理更加科學規范,讓各族群眾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加深了對環境保護的認同。西藏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有效提升了社會各界的環保責任意識。
60年來,西藏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西藏作為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地區之一的地位不斷鞏固,其獨特的生態系統服務和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作用更加彰顯。西藏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99%以上,地表水水質優良率持續保持100%。2024年,西藏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7%。截至目前,西藏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藏羚羊種群恢復至30余萬只,野牦牛、黑頸鶴等種群數量穩定增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樣本”。
持續發力,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學篤行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領悟“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這一重要論述的深厚內涵,將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國之大者”堅決扛牢抓實,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責任鏈條,推動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落地。緊扣“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目標,將生態環境保護全面融入各項規劃政策當中,推動新時代西藏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
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持續織密制度網絡,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完善自然資源產權監督體系、建立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制度執行剛性監督和問責,提高跨區域協同治理效能,構建起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長效機制,為“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提供堅實可靠的制度保障。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西藏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處理好高原特殊自然環境下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立足高原實際和資源稟賦優勢,高質量推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等清潔能源工程,高質量發展特色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符合高原特點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依靠人民激發內生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各族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人參與、共同保護、共享成果的生動局面,不斷鞏固和拓展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進一步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生態保護渠道,凝聚起守護神圣國土、共建幸福家園的磅礴力量。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保護水平。發揮數字技術在生態監測、評估、預警中的應用,推動數字技術、綠色技術與高原生態保護治理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化、精準化、現代化水平,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9月9日第5版。作者單位:陳萬儒,中共昌都市委黨校;蔣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