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們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西藏梵文貝葉經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不僅承載著佛教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保護和挖掘梵文貝葉經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實踐,對于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展現中華文化包容性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西藏梵文貝葉經: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
西藏地區保存的梵文貝葉經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這些經卷年代跨度大、數量眾多、內容豐富,主要形成于7—13世紀這一關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正值吐蕃王朝與中原王朝交往最為密切的階段,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發展的重要時期。從現存實物來看,這些梵文貝葉經成為漢藏佛教經典對勘依據的珍貴寫本。以大昭寺珍藏的《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寫本為例,其與敦煌出土的漢譯本在內容和形式上相互印證,充分展現了古代譯經僧人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藝。深入研究表明,西藏梵文貝葉經中保存著豐富的中原文化元素。從物質載體來看,部分經卷采用唐代流行的“經折裝”裝幀形式;從傳播路徑來看,不少西藏梵文寫本流傳到中原地區;從思想內容來看,許多經典反映了漢藏佛教思想的深度交融。這些確鑿的實物證據無可辯駁地證明,西藏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西藏梵文貝葉經的題跋中詳細記載了古代高僧大德跨地域、跨民族的弘法事跡。這些珍貴史料不僅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教材,更為我們研究古代民族交往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通過系統整理這些史料,不僅可以有力駁斥“文化隔離論”等錯誤觀點,更能切實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系統保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梵文貝葉經作為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鑒的珍貴遺產,具有多重文化價值。它既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見證。系統性地保護、挖掘和研究梵文貝葉經,不僅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更能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深厚滋養。我國對梵文貝葉經的保護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設立了“西藏現存梵文貝葉經的整理與研究”課題,該課題被列入國家“七五”重點社科基金項目,標志著西藏梵文貝葉經正式納入國家研究視野。1986年,藏研中心派遣羅炤研究員帶隊赴拉薩,對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所藏的梵文貝葉經進行系統拍攝。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共拍攝9盤縮微膠卷,收集183函復制品,涉及700多部經典,圓滿完成首批資料收集工作。
2006年,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梵文貝葉經研究所正式成立,這是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專業貝葉經研究機構。研究所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在貝葉經保護與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特別是在西藏自治區實施的“貝葉經保護工程”中,建成了世界首個高原古籍修復中心,成功攻克了高原環境下貝葉經修復的技術難題。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1000函貝葉經的數字化建檔工作,實現了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永久性保存。同時,通過系統培養,形成了一支以藏族學者為主體的專業古籍保護隊伍,為貝葉經保護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深入挖掘:彰顯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自1990年起就開始了對西藏梵文經典寫本的編目、整理和研究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完成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收藏的西藏梵文貝葉經目錄》的編纂工作。1998年,中心又設立《梵文法華經寫本及藏漢譯文資料研究》重點課題,對珍藏的3個不同版本的《法華經》梵文手寫本進行系統研究。這項研究成果于2005年由中國藏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為加強國際合作,2004年,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科學院亞洲文化和思想史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開展對西藏梵文經典手寫本的??毖芯抗ぷ?。這項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由拉巴平措研究員和恩斯特·斯坦因凱勒教授共同主編的“西藏自治區梵文文本系列叢書”。進入新時代以來,這項工作得到持續高水平推進,截至目前,該叢書已出版26卷,內容包括佛教哲學的中觀和唯識理論、佛教邏輯學因明學說,以及大量密教珍貴文本。這些不同時期的西藏貝葉經寫本,鮮明地展現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梵文貝葉經研究項目具有多重意義:既是國家支持西藏文化保護的生動體現,也是全球化時代人文交流的成功范例;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永恒守護。展望未來,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吸納國際學術力量,將這一“冷門絕學”轉化為促進人類文明對話的重要橋梁。
四、創新傳承:讓古老文明煥發時代光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創新思路和方法,推動梵文貝葉經保護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首先要加強科技賦能,運用多光譜掃描、三維建模等先進技術,提升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其次要深化國際交流,建立跨國研究聯盟,共同破解學術難題。再次要注重成果轉化,通過數字化展示、文創開發等方式,讓文物活起來。特別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在高等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既懂傳統文獻學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對年輕學者的培養,通過“傳幫帶”等方式確保研究工作的延續性。此外,還要鼓勵跨學科研究,吸引語言學、歷史學、宗教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其中。在學術研究方面,設立國家重大課題,對貝葉經進行系統性整理和研究。重點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一是文本??焙头g,建立完整的文獻數據庫;二是歷史背景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交往史料;三是思想價值研究,闡釋其當代意義;四是保護技術研究,開發適合高原環境的文物保護新技術。
結語:守護文明根脈,共創美好未來
梵文貝葉經的保護、挖掘與研究,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通過系統性保護、創新性研究、創造性轉化,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成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責任擔當、更實的工作舉措,切實做好梵文貝葉經保護研究工作。讓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碼,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讓這一文化瑰寶更好地傳承下去,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
(作者錄目草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